今天是春運的天。
過年回家,是中國人的傳統。
從今天起,天南海北的人們便該陸續啟程,奔赴千里,跨越山河,踏上歸鄉路。
這是每年春節前,中國大地上固有的一出大戲。
在北京工作的小周,正是春運大軍中的一員。從北京到老家呼和浩特,高鐵只需2小時,隨便刷刷手機,旅途很快便結束了。
這和早幾年的體驗截然不同。
那時他還在上大學,回一趟家,先要去火車站排起長長的隊伍,然后再在逼仄的綠皮火車里待夠9個鐘。全程下來,不是坐到屁股酸痛,就是站到腿也腫脹。
這不是個例,很多70、80后應該都深有感觸。
在高鐵真正普及之前的幾十年里,連接起在外的人們和故鄉的紐帶,就是綠皮火車。
那會的春運,就是在千軍萬馬中擠上車,是不折不扣的體力活。
到了近十年,高鐵普及之后,極大地縮短了旅途時間,車廂也變得寬敞舒適。
于是有的人不理解了:高鐵已經如此方便,為何還不取消綠皮火車?
前段時間,這個問題還吵上了熱搜。
支持取消綠皮火車的人,大都離不開三個字——臟、慢、差。
仿佛一提起綠皮火車,就會喚醒藏在人們身體深處的可怕記憶:
夏天,悶熱的車廂里,只有一頂吊扇無力地轉動,人體的汗味,腳臭,趁機鉆進鼻子里。
冬天,薄薄的車殼完全抵擋不住寒風的襲擊,人們只好瑟縮一角……
凡是搭過綠皮火車的人們,都不愿再提這些糟糕的體驗
但更多的聲音,喊著“不應該”。
因為,并不是誰都能不眨眼地買下一張高鐵票,
一張高鐵票的價格,可能夠他們坐好幾趟綠皮火車。
尤其是對那些住在偏遠山區的人們而言,綠皮火車就是連起他們和外界的通道。
一位在上海求學的學子曾回憶道:
當年他從新疆到上海求學,一年往返兩次,要么硬臥,要么硬座,一趟下來要兩天兩夜。
那時候,他隨著綠皮火車穿過大半個中國,一路上看著窗外:
從滿目蒼涼的戈壁灘,到蜿蜒盤旋的群山,再穿過無數個隧道,來到肥沃的平原,一直到東部的大城市。
他才意識到:這個世界,有多么地寬廣。
所以,即便再累,心里也覺得值了。
他也只是得益于綠皮火車的萬千人中的一員,還有更多人的生活,是離不開綠皮火車的。
如四川的大涼山,一路驚險,鐵路沿線是窮山惡水,山勢陡峭,地形和地勢極其復雜。
成昆鐵路,便是當地人們的生命線。
比如5633/5634次列車,從四川普雄到攀枝花,停靠26個站,全程票價25.5元,更低只需要2元。
這輛慢火車,所有細節都充滿了人情味。
工作人員考慮到沿線群眾的日常的趕集需求,允許人們攜帶超過規定的大件行李;也允許人們帶著家禽牲畜上車,一切只為讓人們能夠順利趕集賺錢。
此時,綠皮火車就像是一個移動村莊。
它將人們運出去,幫助山區里的人們脫貧致富。
所以,這種綠皮車還有必要存在嗎?
答案當然是肯定的。
因為這些綠皮火車幾十年如一日的低票價,不計成本地運行著,
它,才能讓手頭稍緊的老鄉得以返家;
它,才能擔當起山區里的趕集車、校車和公交車的角色;
它,才能將大山和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。
如果說,高鐵是中國速度,那綠皮火車就是中國溫度。
綠皮火車的背后,也藏著中國幾十年的變遷。
在這輛“臟亂差”的綠皮火車里,可以瞧見中國人接近半個世紀的生活。
旅程漫漫,許多人便顧不著什么體面,只想在人頭竄竄的車廂里找到一處落腳地。
買了站票的人們,會極盡可能找一個位置靠著:拳頭大的座位、行李架上、垃圾桶旁,甚至座位底下……
到了中午,大家便會紛紛拿出自帶的吃食,比如人手一桶的方便面。
車廂里彌漫著泡面的味道,老壇酸菜味和紅燒牛肉味在空氣中打架。
此時,乘務員也會推著小車,吆喝一句:啤酒飲料礦泉水,花生瓜子八寶粥……把腿收一下。
早在幾十年前,車上兜售的還是1.44元的德州扒雞,0.5元一袋的五香小龍蝦,和1.2元的紅燒雞腿……
這個用油紙包裹著的德州扒雞,曾經紅遍中國的南北鐵路。
美食大師唐魯孫便曾寫過它:
這一頓肥皮嫩肉、膘足脂潤的扒雞令人過癮,旅中能如此大快朵頤,實在是件快事。
而他也曾因為吃好、睡好,一下子睡過了站。
當乘務員報站停靠的時候,當地的農民則會紛紛舉桿,兜售當地特產,火車一時之間變成了集市。
如此長的旅程,如果不找些消遣,似乎很難熬過去。
有的人便會聚在一起,無論認不認識,都能一起打牌、聊天。沒一會,大家就能成為無所不談、推心置腹的火車密友。
如今,高鐵讓旅程縮成了簡單的兩點一線,人們也習慣性低頭刷刷手機,便過去了。
相比之下,綠皮火車雖然旅途漫長,但卻擁有著濃濃的人情味。
綠皮火車里藏著人生百態,也藏著中國工業的縮影。
上世紀初,中國還被人嘲笑“東亞病夫”,沒有鐵路自主權,任由著外國列強以修鐵路為由侵占領土。
而當時的人們,出個遠門得費老大的功夫。
魯迅曾有一次從北京到紹興,一路上舟車勞頓,幾經輾轉,足足耗費了90個多小時。
先是從北京坐火車到天津,坐津浦列車到浦口;再是坐輪渡,穿過長江,抵達南京;
再從南京火車站到上海,再由上海坐火車到杭州,
最后,從杭州坐船,慢慢搖呀搖,這才到了紹興。
甚至,當時的北大教授吳虞坐火車到漢口,花上兩天一夜,便已心生感嘆:“兩千四百六十里,此時即到,可謂神速矣!”
而如今,從北京到漢口,只需要5個小時。
民國時期,全國只有2.18萬公里鐵路,甚至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。
直到建國后,中國鐵路才得到飛速的發展。
個五年計劃提出后,短短五年間,中國新修筑的鐵路便已達到了6600公里。
那時,人們贊揚工業的發展,歌頌綠皮火車,它讓人們的出行得到了極大便利。
那個年代,也出現了各種以鐵路為主題的電影。
比如,成了許多人童年記憶的《鐵道游擊隊》,再到后來的《女司機》、《穿山巨龍》、《列快車》和《特快列車》。
這些電影,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歌頌著鐵路的力量。
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內容,生活越來越方便了,但基礎還是不能馬虎,我司有各類津南鐵路配件,為綠皮火車、動車等保駕護航。
上一篇:津南冬奧列車的完美展現